這些水利工程的名稱如果都念對,那你一定是高級專家!
jiā
yùn
hé
萬歷三十二年(1604),總理河道的工部右侍郎李化龍,開通了由夏鎮(zhèn)經臺兒莊到邳州的這段運河,使經常因黃泛而斷航的京杭大運河實現(xiàn)了暢通,“盡避黃河之險”。這段航道,全長260里,因為在嶧縣境內有東、西兩條泇河補給水源,史稱泇運河。
lóu
gǎng
溇港主要分布在太湖的東、南、西緣,義皋港就是為數(shù)不多至今保存相對完好的古溇港之一。如今,宜興百瀆和太湖東南的震澤、吳江的90條溇港大多已蕩然無存,而唯獨湖州地區(qū)的溇港圩田系統(tǒng)仍留存至今。然而,近年來,隨著現(xiàn)代化建設造成一些河道被占,太湖溇港也面臨著各種問題。1991年治理太湖工程以前還保存完整的73溇現(xiàn)已減至50多條。
liáng
zhǔ
位于杭州余杭區(qū)瓶窯鎮(zhèn)境內的良渚水利系統(tǒng)是中國現(xiàn)存最早的大型水利工程,也是世界上最早的攔洪水壩系統(tǒng)。良渚水利系統(tǒng)工程浩大,僅外圍堤壩的總土方量即達260萬方,在良渚古城的北面和西面,由11條堤壩組成,是良渚古城建設之初,統(tǒng)一規(guī)劃設計的城外有機組成部分。該水利系統(tǒng)可能具有防洪、運輸、用水、灌溉等多方面功能,與良渚遺址群及良渚古城的生產生活關系密切。
hán
gōu
邗溝是聯(lián)系長江和淮河的古運河,在今天的江蘇境內,是古代中國勞動人民創(chuàng)造的一項偉大工程,作為最早見于明確記載的運河。又名渠水、韓江、中瀆水、山陽瀆、淮揚運河、里運河。邗溝南起揚州以南的長江,北至淮安以北的淮河。
pì
shǐ
háng
淠史杭灌區(qū),位于安徽省中西部大別山余脈的丘陵地帶,總設計灌溉面積1198萬畝,其中安徽省1100萬畝,河南省98萬畝。是新中國成立后興建的全國最大灌區(qū)(截止21世紀初),是全國三個特大型灌區(qū)之一。灌區(qū)骨干工程多建于20世紀60-70年代,80-90年代又陸續(xù)進行了部分續(xù)建配套建設。到21世紀初,僅安徽省境內主要骨干工程控制灌溉面積已達1100萬畝,有效灌溉面積為1026萬畝,年均實際灌溉面積(灌溉保證率70%以上)已達860萬畝。
tuō
shān
yàn
它山堰始建于唐太和七年(公元833年)。在筑堰以前,海潮可沿甬江上溯到章溪,由于海水倒灌使耕田鹵化,城市用水困難。在鄞江上游出山處的四明山與它山之間,用條石砌筑一座上下各36級的攔河溢流壩。壩頂長42丈,用80塊條石板砌筑而成,壩體中空,用大木梁為支架,全長134.4米,高約3.05米,寬4.8米。這座壩平時可以下?lián)跸坛?,上蓄溪水,供鄞西平原七鄉(xiāng)數(shù)千頃農田灌溉,并通過南塘河供寧波城使用。
què
bēi
春秋時期楚莊王十六年至二十三年(公元前598年~公元前591年)由孫叔敖創(chuàng)建(一說為戰(zhàn)國時楚子思所建)芍陂引淠入白芍亭東成湖,東漢至唐可灌田萬頃。隋唐時屬安豐縣境,后萎廢。1949年后經過整治,現(xiàn)蓄水約7300萬立方米,灌溉面積4.2萬公頃。迄今雖已有2500多年,但其一直發(fā)揮著不同程度的灌溉效益。
chá
tān
bēi
江西省泰和縣有一座叫槎灘陂的引水工程格外引人注目。離縣城30公里,陂壩位于贛江二級支流牛吼江上,陂壩以上集雨面積為971平方公里,素有“江南都江堰”的美譽。據爵譽村周氏祠堂墻壁上嵌存的碑口《槎灘碉口二陂山田記》記載:“后唐天成年間(926-929)監(jiān)察御史周矩(896-976),金陵人,于后周顯德5年(958)避亂遷居泰和萬歲鄉(xiāng),因地處高燥無秋收,乃在禾市上游以木樁壓石為大陂,長百丈,導引江水,開洪旁注,以防河道漫流改道,名槎灘”。據此推算,槎灘陂為南唐周矩(爵譽村周氏開基祖)始建,時間約在958年前后,距今已有一千余年歷史。完善的古代水利工程管理制度,使得這座水利工程雖然歷千年風雨,仍發(fā)揮著顯著的灌溉效益,被專家稱為"江南都江堰"。
zhū
jì
jié
gāo
桔槔井灌工程位于諸暨市趙家鎮(zhèn)。古井主要分布在泉畈村、趙家村、花明泉等村周邊,這里的桔槔提水井灌歷史悠久,最早可追溯至南宋。這種最為古老的灌溉方式至今仍在泉畈等村使用,當?shù)厝爽F(xiàn)在還用提上來的井泉灌溉水稻和櫻桃等作物,堪稱灌溉文明的“活化石”。
雖然這些水利工程
并不為人們所熟悉
但是他們都在
我國水利史上
留下濃墨重彩的一筆
并且至今仍發(fā)揮著作用
來源:水利部發(fā)展研究中心